百度百科
目录
声明: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详情
正在收听 :
乌兰巴托:蒙古近一半人口居住? 24.8万 2'47"
乌兰巴托
  • 蒙古国首都

乌兰巴托(西里尔蒙古语:Улаанбаатар;英语:Ulaanbaatar[7]),是蒙古国首都,建立于草原之上,位于蒙古高原中北部,面积约4704.4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约143.5万人,蒙古国将近一半的人口居住于此,以年轻人居多,市区流淌过图拉河,市中心是成吉思汗广场

乌兰巴托是蒙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科技中心。乌兰巴托有300多年历史,始建于1639年,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8]

乌兰巴托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化的都市。面积为4704平方公里,分为9个区,常住人口约150万(2022年)[9],蒙古全国46%人口居住在乌兰巴托,其中74%的人口是青壮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今乌兰巴托地区就有人类姜润颈居住,博格达山附近挖掘出人类猎杀的动物骨骼遗留。土拉河沿岸还挖掘出匈奴时代的墓葬。
乌兰巴托始建于清朝崇德四年(1639年),原为蒙古喀尔喀部最大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驻锡地,时称“敖尔告”(Өргөө,宫殿、宫邸之意),但当时的敖尔告是移动场所,位置并不固定,在草原上游牧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降旨哲布尊丹巴北京恰克图商路上的驻地设立城防,取名库伦,意为栅栏围起来的草场。在清代中期后库伦属于乌里雅苏台库伦办事大臣辖区,为土谢图汗部中旗驻地。库伦逐渐成为漠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商业宗教中心,在东西部还有东库伦西库伦卫星城。1906年改称大库伦(Их Хүрээ),是喀尔喀喇嘛教的中心和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沙皇俄国等国还在此设立了领事馆和侨民区域。
1913年的库伦和甘登寺
1911年末,八世哲布尊丹巴博克多格根宣布博克多汗国外蒙古)独立泪只轿己,自立为皇帝,又改称“京都库伦”(Нийслэл Хүрээ),这时的库伦人口已经达到6万人左右。
1921年蒙古革命成功后,蒙古人民党建立君主立宪制政府,定库伦为首都。
1924年,苏联和人民党推翻了蒙古王公和活佛的统治,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第一届大人民呼拉尔决定将“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Улаанбаатархот,屑枣抹意为“红色英雄城”,当时译为“赤勇城”),并以其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老的蒙古包区在苏联的资助下被替换苏联样式的街区,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城市规划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1956年修通蒙古纵贯铁路联通北京和莫斯科
上世纪70年代的乌兰巴托
199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改称蒙古国,宪法规定乌兰巴托为蒙古国首都,沿用“乌兰巴托” ,其他地区人口大量涌入乌兰巴托。2009年到2010年,乌兰巴托平均房价涨了45%。当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约190美元,但普通新房售价约每平方米1000美元,地段好的甚至高达3000至5000美元。现与中国呼和浩特台北天津和俄罗斯莫斯科乌兰乌德和韩国首尔等城市有友好城市关系。[1]

地理环境

乌兰巴托市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脉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地处北纬48度23分32秒,东经107度17分58秒,海拔1351m。乌兰巴托市距中国边境718公里,距俄罗斯边境542公里。乌兰巴托市宽广整齐、风景秀丽。
乌兰巴托市旗帜
这里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年平均气温-1.5℃。1月平均气温-15一-22℃,夜间有时可达-39℃;夏季短而炎热,7月平均气温+20~+22℃,最高可达+39.5℃。年平均降水280毫米,一年中有180天为晴天,无霜期109天。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乌兰巴托春季(5至6月)较短,一直到5月中旬方才天气转暖,树木发芽,草原变绿。夏季(7至8月)昼热夜凉,紫外线强,游沙漠地区尤为如此,阴雨天和夜晚时天气会骤然变凉。秋季(9至10月)天气变幻无常,有可能突然变冷,甚至下雪。冬季(11至4月)天寒地冻,漫长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飘雪,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四十度。
乌兰巴托市市徽
巴彦吉如合、博格达汗、青格勒台等山四面环绕着乌兰巴托,两面环绕的山群中乌兰巴托狭长的城市建筑林立着。南北群山连绵,东西是广阔的草原,与中央省肯特省色楞格省的10多个苏木相连。图拉河从乌兰巴托市南面的博格多山脚由东向西缓流。色楞格河曲北向南将乌兰巴托市分为河婶蒸坑东、河西两部分。图拉河北岸的市区分为3个台地:第一台地海拔1880米,宽2700米;第二台地海拔1290米,宽2300米;第三台地海拔1300米,平均海拔1351米。年平均气温-1.9℃。乌兰巴托乌兰巴托市中心在第二台地上。乌兰巴托市东西长,南北窄,面积47.04万公顷。所属领土面积相当于全国土地面积的3%,总面积的69%为牧区、5.5%为市区、1.1%为道路、23.5%为森林和旷野区、0.9%为湖泊和河流。其整个地区处在六级地震区
乌兰巴托城市风光
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总统府和成吉思汗广场。乌兰巴托连接中俄的铁路贯穿乌兰巴托,北至苏赫巴托,南抵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市。
乌兰巴托夜景
乌兰巴托

自然资源

截至2015年乌兰巴托润记屑开采煤矿,自然资源丰富,可以踏故提供国内70%的石油需求。乌兰巴托正在建设可发展能源,预计2021年可出口本国电能至俄罗斯。
日益发展的房地产

经济发展

乌兰巴托已由蒙古昔日的宗教中心变成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附近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全国大部分工厂企业设在这里,工业以轻工业、建筑材料、金属材料食品工业为主,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乌兰巴托重工业有所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乌兰巴托市地毯厂生产的纯羊毛地毯多次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奖牌,还有裘皮服装山羊绒驼绒制品,成了该市主促戒雅体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现代乌兰巴托
随着蒙古国的经济逐步复苏,乌兰巴托的经济也在逐年递增,仅2001年经济产值就达到9278亿图格里克,增值3567亿图格里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1%。2001年乌兰巴托市企业产值为1.139亿图格里克,销售额2.094亿图格里克。其中电产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8%,煤产量的50%以上。乌兰巴托工业中,燃料、动力工业占17.4%,轻工业占38.9%,食品工业占19.2%。私营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总产的60%以上,截止至2001年,在乌兰巴托的外资企业达到334家,引进外资1.222亿美元,投资最多的国家为中国、韩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和日本等。
乌兰巴托市一角
首都乌兰巴托范围内有牲畜27.58万头,其中约70%为私人牲畜,大多放牧在离市区较远的草原上。在嘎楚尔特、扎日嘎郎特区设有奶牛改良站。乌兰巴托近年来电子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本土品牌微型计算机,乌兰巴托通讯的程度较高,70%以上的住宅均安装了电话,全市80%的地区普及了互联网,移动通讯用户达到28.95万人。[1]

人口

人口分布

乌兰巴托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约150万(2022年)。[10] 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千米,其中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全国人口的38%,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占30.2%,15—59岁的成年人占64.5%,5.3%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乌兰巴托市民平均年龄非常轻,30岁以下的人口高达74%,有“世界上最年轻的城市”之名。
随着乌兰巴托的城市化建设和多元化开发使乌兰巴托以外的人口大量移近,人口不断增长。其中55%的人口生活在乌兰巴托市区,其余人口生活在乌兰巴托市区周围以及乌兰巴托郊区。乌兰巴托占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0.5%,但是全国超过35%的人口生活在乌兰巴托。因乌兰巴托社会保障较高的因素,蒙古国各省市的人口大量移进乌兰巴托。已建设的住宅远远满足不了乌兰巴托人的需求,所以面临着一系列的住宅楼盘开发问题。
在乌兰巴托市居住着许多民族和种族,其中喀尔喀蒙古人占88%,哈萨克人占2%,杜尔伯特人占1.5%。此外,还有巴亚特、达里岗嘎、乌梁海、扎格钦、达尔哈德、图尔古特、乌格勤德、乌干图等种族。

区域划分

乌兰巴托共分为9个区121个小区,乌兰巴托市划分为9个区分别是巴彦祖尔赫区、巴彦格勒区、宋给纳海尔汗区、青格尔泰区、苏赫巴托尔区、汗乌拉区、纳来哈区、巴嘎诺尔区和巴彦杭盖区等市区。蒙古政府已将这些郊区规划为乌兰巴托卫星城。其中巴嘎杭盖和那来哈市郊是蒙古政府重点开发的城市。
乌兰巴托市行政区划图
乌兰巴托市区与人口
市区
小区
人口 2007.01.01
人口增长率(%)
人口 2008.01.01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平方千米
巴嘎诺尔区
5
25,731
0.9
25,969
620.2
41.9
巴彦杭盖区
2
3,827
1.0
3,864
140.0
27.6
巴彦格勒区
23
160,818
2.7
165,159
29.5
5,598.6
巴彦祖尔赫区
28
211,614
4.7
221,565
1,244.1
178.1
纳来哈区
7
27,297
3.1
28,152
687.6
40.9
宋给纳海尔汗区
32
211,056
4.4
220,295
1,200.6
183.5
苏赫巴托尔区
20
123,041
5.2
129,486
208.4
621.3
汗乌拉区
16
90,925
4.1
94,670
484.7
195.3
青格尔泰区
19
132,883
2.4
136,014
89.3
1,523.1
合计
15
952,410
3.8
1,025,174
4,704.4
8,410.3

交通运输

乌兰巴托是全国的交通运输中心,以铁路、公路为主,空运为辅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北京—莫斯科铁路干线经过该市,贯穿全蒙南北。从乌兰巴托向南北延伸的铁路干线,不仅在蒙古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是连接中蒙俄三国并继续延伸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兰巴托市成吉思汗国际机场
乌兰巴托市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是全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位于乌兰巴托南部30公里处的宗莫德苏木,有定期航班通往国际各大城市的航班,也有通往全国各省会的航班。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市区沿着图拉河布局,呈狭长形,西部有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市区南面有蒙古的圣山,山顶有蒙古人民革命纪念碑,可俯瞰全市。市中心有蒙古议会大楼,总统府和成吉思汗广场。乌兰巴托也是蒙古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交通中心。连接中俄的铁路贯穿乌兰巴托,北至苏赫巴托尔省,南抵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
乌兰巴托市是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这里有通向全国各省市的公路网和飞机航线,有铁路同中国、俄罗斯相衔接。还有固定的航班开往北京和莫斯科。乌兰巴托铁路局同中国呼和浩特和天津市铁路局在国际联运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乌兰巴托铁路局统管蒙古全国的铁路及国际联运,承担着全国货运周转量的80%和客运周转量的近50%。乌兰巴托有Aero Mongolia、Hunnu air和Eznis等航空公司,截至2014年,成吉思汗机场未能满足蒙古国内航空需求,因此蒙古政府交通部在乌兰巴托以南新建了4E级的国际机场。2020年7月1日,旧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正式转场至成吉思汗国际机场[6]
乌兰巴托公路

文化艺术

艺术

蒙古人民共和国在1924年成立时,便为首都起了这个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名字。废除了帝制,也不承认活佛转世(其后达赖喇嘛再确认了活佛九世),而活佛八世的冬宫,也成了宫殿博物馆(Museum of Bogd Khaan),收藏及展出蒙古几百年来皇室和喇嘛教的宝物,包括多尊金身或青铜佛像、刺绣和全世界仅存的豹皮蒙古包。马头琴传统音乐[4]呼麦[5] 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总统2009年宣布发扬传统文化,随着政府的支持乌兰巴托各学校开设了马头琴和喉唛的课堂。
甘登寺
喇嘛教自十三世纪传入蒙古后,一直占了蒙古人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蒙古人民九成以上都笃信喇嘛教,单是乌兰巴托建了不少喇嘛寺。但在社会主义时期,很多寺庙都遭到大肆破坏。

文字

整个乌兰巴托使用西里尔蒙古文(新蒙古文),蒙古国政府2015年通过法律规定加强推广使用回鹘式蒙古文,2015年3月,蒙古中学学生已开设蒙古文课堂,将2025年废除使用西里尔文恢复使用蒙古文。

饮食文化

在蒙古国,即使是吃蒙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桌子上始终摆放着刀叉和勺子。许多餐厅看上去都很西化,菜单上既有西餐,也有蒙餐,区分不是很明显。蒙古人最爱吃肉和奶类食品,尤以羊肉食用最为普遍。“手扒肉烤全羊、石烤肉”等都是他们常用的民族传统佳肴。他们用餐惯用以手抓饭,时而也用刀叉。他们吃肉乐于把整块肉下锅煮,待六节成熟时例捞出,然后用手撕或以小刀切着吃,而且大多食量惊人。蒙古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讲究实惠,注重菜肴的鲜嫩。
2、口味一般口味都偏咸。
3、主食一般惯以牛羊肉为主食。对中国的羊肉馅包子、饺子等食品也感兴趣。
4、副食爱吃牛肉、羊肉、鸡、鸭、蛋类、鹿、兔、野羊、雉子等;也以乳制品为主要副食品;近来他们开始吃蔬菜。
5、制法对烤、涮、蒸、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6、中餐喜爱中国的苏菜清真菜
7、菜谱很欣赏炒羊肉丝红烧牛肉烤全羊烤羊腿青椒牛肉丝脆皮鸡煎烹鸡脯、牛肉丸子、青葱炒蛋、烤肉等风味菜肴。
8、水酒爱喝烈性酒、尤对马奶酒偏爱,啤酒也乐于品尝;还喜欢饮用红茶奶茶
9、果品喜欢吃瓜果,甜瓜是最爱吃的瓜类品种;干果爱吃杏仁核桃仁等。

社会

教育

乌兰巴托文教程度远远高于蒙古其他各地,学校众多。有官方的蒙古国立大学蒙古国艺术大学蒙古科技大学、蒙古农牧业大学及私立高等院校有百余所,规模最大的是蒙古国立大学。还有100多所综合性中等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全国8所高等院校,这里就有7所。蒙古国立大学是蒙古国最高学府,除此之外还有乌兰巴托大学、蒙古科技大学。还有中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十年制中学。据统计,乌兰巴托人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在上学。蒙古国公民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位居亚洲首列。蒙古国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在第一投资建设。
乌兰巴托
蒙古国立大学是蒙古最早成立的规模最大的大学。在蒙古,每三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有一个毕业于该校。自1995年开始国立大学陆续开设学士、硕士、博士课程。如今,国立大学已经成为了一所拥有12,000名学生(2006年数据)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该校自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的各个专业的专门人才,约占全国知识分子的三分之一,活跃在蒙古的各个领域,并担任各种领导职务。该校设有生物学、化学和地理地质学等三个系,下设数学与计算机、物理与电子学、信息技术、蒙古语言与文化(蒙古学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社会科学、国际关系、经济、法律等九个学院,共80多个专业,并在科布多、扎布汗和鄂尔浑省设有分校。
蒙古国立大学

空气污染

长达8个月的冬季,近60%的乌兰巴托居民居住在市区周边的平房区,,他们尽可能利用各种可燃物取暖,冬季空气中的烟尘甚至超过国际标准7倍以上。
建设中的乌兰巴托

旅游景点

佛教著名寺院甘登寺、博格达汗宫博物馆、乔金扎玛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军事博物馆里面的藏品基本上就是一些古老的大刀、火枪、火药炮、老式的俄式步枪、机枪等,还有个别的日本、美国的步枪和机枪,还有一些头盔、弹药及服装等。主要是图片和一些实物展品。
特日勒吉国家森林公园距乌兰巴托以东80公里,肯特山脉中的一处自然保护区。特日勒吉度假村全年开放。这里有魏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河水,还有三友洞、乌龟石等独特的自然景观。晚上游客可以在度假村蒙古包过夜。观赏特日勒吉河岸原始而无污染的迷人景色,可以真正体会到归大自然的感觉。特日勒吉森林公园是一处自然保护区,群山、森林、河水等自然景观,这里可以过夜,当然是住在蒙古包里,体会一下这儿的夜晚多么迷人。湛蓝的天空、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水,来前听说这儿是难得没有被污染的地方,看来确实是不错,很合心意
乌兰巴托
从度假村往下走,这些度假村都是在草原坡上,所以站在那缓坡上看这儿感觉还是不错滴。特日勒吉河水丛林环绕,要是来的时候够棒,还能看到山上雪水融化,滚落下来之气势,场面可是相当壮观,想想当年那些草原上的英雄在这些河流边小憩之景,真是增添了些豪气。
甘登寺是蒙古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里面摆放着蒙古国的国宝——金佛像,这里有从各国来的信奉者,寺院广场有着很多的鸽子,如果是佛教的信奉者,就应该来到这个地方。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是蒙古国成立最早、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原为革命博物馆。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共有三层,一层展品包括蒙古石器时代遗址和岩石雕刻,二层收藏了大量民族服装,三层则集中展示了蒙古游牧文化的代表藏品。重点展示介绍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其继承者建立蒙古帝国,进而建立元朝和蒙古独立后的情况。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

名称来源

乌兰巴托的名字是图热斯库洛夫起的。1920年列宁委派他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来到蒙古国,1924年,当蒙古国制定宪法时,热斯库洛夫起的蒙古国首都的名字被写入宪法

著名人物

姓名
职业
朝青龙明德
日本相扑选手
蒙古国人气演员
著名歌手
朝青龙明德

姊妹城市

南杨州市,韩国
乌兰巴托罕乌拉区南部
首尔,韩国(1995)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俄罗斯[2]
伊尔库茨克,俄罗斯
莫斯科,俄罗斯
圣彼得堡,俄罗斯
乌兰乌德,俄罗斯
札幌市,日本
青森市,日本
台北,中国
乌兰巴托苏和巴托区一处
呼和浩特,中国
天津,中国
北京,中国
旧金山,美国
东京,日本
新德里,印度
利兹,英国
科伦坡斯里兰卡(2012-2016)

社交习俗

乌兰巴托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乌兰巴托人性格直爽,举止大方又开朗;待人态度极真诚,给人印象好交往;喜欢客随主人意,实实在在最理想;红、黄、蓝、白四种色,倍受青睐和赞赏;民族礼仪有传统,奉献哈达表敬仰。
成吉思汗雕像旅游区
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乌兰巴托以待客态度非常真诚而闻名于世。只要他们得知宾客临门,男女主人总会恭敬地站在门口热情迎侯佳宾。宾主相见,不管过去是否相识,都要向客人问侯“您好!”、“向您请安了!”等等。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要举家相送,并一再说些“再见!”、“欢迎再来”、“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乌兰巴托人与客人见面时,还有个特别的待客习惯。他们喜欢拿出自己珍爱的鼻烟壶让客人嗅闻。客人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诚心实意地嗅闻,然后把壶盖儿盖好还给主人。他们与亲人或朋友打招呼问题方式极为特殊。相互见面,一般不习惯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习惯先问对立的牲畜是否平安?这是蒙古国人的一种传统习礼。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游牧民族整日以牲畜伴,牲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离开牲畜他们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经济支柱。故此,亲友相遇一般都不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先要问牲畜是否平安。乌兰巴托人对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们崇尚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因此,他们习惯把自己的国家称为“蓝色的蒙古国”;他们珍视黄色,认为黄色是黄金与珍宝的颜色,黄色是荣华和富贵的象征;他们偏爱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他们昵爱白色,认为白色寓意着洁净、质朴和公正。乌兰巴托很注意尊敬年迈的老人,也很讲究男女之间的相互平等。
乌兰巴托特日勒吉旅游区

礼节礼仪

乌兰巴托人在社交场合与宾客相见时,一般也施握手礼,但献哈达要属蒙古民族最正统的礼节方式了。尤其是在迎接贵宾时,献哈达是民间传统的一种礼仪。不过乌兰巴托人敬献的哈达不同于中国一些民族的白色哈达,而是由丝绸制成的天蓝色有哈达。他们在献哈达的同时,还要向客人献上一碗鲜奶,以表达他们对佳宾的深深敬意。他们相互见面一般都不施脱帽礼。请让客人只以右手示意,即施请安礼。如果人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请安的时候,男子要单曲右膝,右臂自然下垂;女子施礼则要双膝弯曲。蒙古人亲属间相见时,一般要施亲吻礼,晚辈出远门或归来,长辈列要吻晚辈的前额,以示祝福。

信仰禁忌

1、乌兰巴托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是喇嘛教,还有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2、乌兰巴托人最厌恶黑颜色。把黑色视为不祥的色彩。
3、乌兰巴托人忌讳别人用烟袋或手指点他的头部,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举止。忌讳生人依坐在他的蒙古包上,这种举止有失礼貌。
4、乌兰巴托的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忌讳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
5、乌兰巴托人在饮食上不吃虾、蟹、海味及“三鸟”(即鸡、鸭、鹅)的内脏,也忌讳吃鱼,因为有些地区的蒙古人视鱼为神的化身。他们不爱吃糖和带辣味的调味品;不爱吃带汁的、油炸的菜肴,不太爱吃米、面食品和青菜;他们还不爱吃猪肉糖醋类菜肴。

旅游注意

1、草原昼夜温差大,到草原旅游一定要带外套和长裤
2、在草原上住宿,夜晚难以辨别方向,带上手电筒是必需的。
3、草原上的饮用水大多盐碱含量较高,初来乍到者有时难以适应,有必要准备一些矿泉水。
4、草原上光照充足,紫外线较强,最好带上防晒霜太阳伞
5、草原上开车、骑马要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以免迷失方向或破坏草场。
6、实行夏令时,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起至9月最后一个周末止,比北京快1小时(与北京无时差)。
7、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客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城市荣誉

城市荣誉
时间
荣誉
2018年5月
第十五届(2018)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名发布,乌兰巴托排名等25位。
2019年12月26日
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354名。
2020年4月
入选“2020全球避暑名城榜”。[3]
正在加载 展开全文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查看更多
打开百度App阅读全文
猜你关注
广告
猜你关注
广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誉V保障计划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历史沿革
  3. 地理环境
  4. 自然资源
  5. 经济发展
  6. 人口
  7. 人口分布
  8. 区域划分
  9. 交通运输
  10. 文化艺术
  11. 艺术
  12. 文字
  13. 饮食文化
  14. 社会
  15. 教育
  16. 空气污染
  17. 旅游景点
  18. 名称来源
  19. 著名人物
  20. 姊妹城市
  21. 社交习俗
  22. 礼节礼仪
  23. 信仰禁忌
  24. 旅游注意
  25. 城市荣誉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参考资料详情
    关闭